您所在的位置:
 首页 > 出行导游频道 > 人文历史 > 北京骚子营的地名由来 原来是拐弯骂人

北京骚子营的地名由来 原来是拐弯骂人

2011-3-10 2:00:00   网友评论来源:新浪  
   复制链接 |   

\

  骚子营

  骚子营位于现在北京市圆明园西侧,这个词的来源和元朝有关。

  当时汉人称呼蒙古族人的时候不好叫,统一称为鞑靼(dádá)。在鞑靼入侵之前,老百姓只是听说过他们,没有过身体接触。后来元朝建立之后,大批的鞑靼和汉人生活在一个城市里,汉人发现这帮人有狐臭,于是就在从前的称谓之前加了一个“骚”,变成了“骚鞑靼”。可老百姓总觉得这么说不顺嘴,还容易让蒙古族人听出来是在骂他们,渐渐就演化成了“骚鞑子”。

  由于当时圆明园曾驻扎大量蒙古兵军营,改朝换代之后,老百姓就叫这里为骚鞑子营,久而久之,变成了现在的骚子营。

  有趣的是,“马奶子房”在省略时,去掉的是首字“马”,变成奶子房而不是马奶房(马奶房还让人比较好接受一点);“骚鞑子营”省略的则是次字,变为骚子营,而不是鞑子营。

  更多:

  稍子营村

  稍子营村有着悠久的历史。这个村在元代成村,因为当时住的是张姓人家,所以最初叫“大张村”。元朝建立后,蒙古人增加北京的驻军,并且一批批蒙古人(鞑靼)来到这里与本地人杂居,在武清至北京之间曾有蒙古兵营72个之多,被称为“七十二连营”。在大张村村西就有这样一个蒙古兵营,每个兵营的东面都住着士官的家眷。当地人发现有的蒙古人有狐臭,就在从前的鞑靼称谓前加一个骚字,变成骚鞑靼,这个村也被叫成了骚子营。据有关资料记载,后来有关部门意识到村名不雅,于1984年更名为现在的“稍子营”。有意思的是,在北京圆明园附近也有一个骚子营,和白古屯乡的骚子营来历一样。圆明园当时曾驻扎大批蒙古兵,老百姓就叫那里为骚鞑子营,久而久之,变成了现在的骚子营。这种重名现象,表明汉民俗文化在地名命名上的一致性。

  骚子营社区

  北京市海淀区青龙桥街道骚子营社区。社区位于风景名胜地颐和园、圆明园周边,西邻中共中央党校,东邻北京大学燕北园,北面是418部队,南接国际关系学院,总面积达27万平方米,辖区中有核工业标准化所、信远公司、颐和园邮局、418部队、农村信用社、正罡湘菜馆、西单连锁店等单位。楼房6幢,居住252户,居民659人,平方分4个区,有1030户2209人。户籍总数1282户,户籍人口2868人。

  社区现有专职工作者7人,办公用房90平方米,市民学校80平方米,秧歌队常年活跃在社区,丰富居民的文化生活,在社区中还有党员志愿者服务队、巾帼志愿者服务队为社区贫困家庭、低堡、残疾人家庭等进行贴心的帮困服务,有一大批默默无闻的积极分子工作在社区服务第一线,为社区的和谐安宁无私奉献。

【分页导航】
   [编辑:逯博]
查看更多评论>>我来说两句(已有0条评论)
暂无评论
发表评论(欢迎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,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。)
忘记密码? 注册 用户名:  密码:    匿名评论
本文欢迎转载,转载请注明:转载自风景网 [ http://www.fengjing.com ]
本文链接:
本文关键字骚子营        
热门景区排行榜